载入中 . . . . . .

IPPA问卷

登录

IPPA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作为中学生,父母与朋友在你的生活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你依赖他们需要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你与他们之间的交往。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学生与重要他人的相互关系,请你仔细回答以下问题,你的回答将作为科学研究所用,你的任何信息都作为个人隐私得到保护,不会向任何人遗漏,请放心作答!

年龄: 年级:

性别: (1)男 (2)女

父母是否外出务工:(1)是 (2)否 (选“是”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选“否”请跳过)

谁在外务工:(1)爸爸 (2)妈妈 (3)父母均在外务工

你与父母分别时间: (1)1-3个月 (2)3-6个月 (3)半年到一年 (4)一年以上

“1”-根本不是这样“2”-很少是这样“3”-有时是这样“4”-经常是这样“5”-总是这样

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圈。

1. 我母亲尊重我的情感。 1 2 3 4 5

2. 我认为我的母亲是称职的母亲。 1 2 3 4 5

3. 我真希望我的母亲是另外的人。 1 2 3 4 5

4. 我母亲很认可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5. 对我在意的事情,我喜欢听取我母亲的意见。 1 2 3 4 5

6. 我觉得向母亲表露自己的情感是没有用的。 1 2 3 4 5

7. 当我为某事情难过的时候,我母亲会看出来。 1 2 3 4 5

8. 与母亲讨论我的困扰另我感到很羞耻,很愚蠢。1 2 3 4 5

9. 母亲对我期望太高。 1 2 3 4 5

10. 我很容易为母亲感到难过。 1 2 3 4 5

11. 我有很多不开心,但母亲知道的很少。 1 2 3 4 5

12. 当讨论事情的时候,母亲会很在乎我的观点。 1 2 3 4 5

13. 我母亲信任我的判断。 1 2 3 4 5

14. 我母亲有她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不会拿自己的烦恼去烦她。1 2 3 4 5

15. 我母亲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 1 2 3 4 5

16. 我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我的母亲。 1 2 3 4 5

17. 我很生气我母亲。 1 2 3 4 5

18. 我没有得到母亲很多的注意。 1 2 3 4 5

19. 我母亲帮我一起讨论我的困难。1 2 3 4 5

20. 我母亲理解我。 1 2 3 4 5

21. 当我为某事情生气时,我母亲试图理解我。 1 2 3 4 5

22. 我信任我的母亲。 1 2 3 4 5

23. 我母亲不了解这些天我都经历了些什么。1 2 3 4 5

24. 当我需要摆脱某事的时候,我母亲是可以依靠的。1 2 3 4 5

25. 如果我母亲知道了有事情困扰我,她会询问我详细情况的。 1 2 3 4 5

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圈。

1. 我父亲尊重我的情感。 1 2 3 4 5

2. 我认为我的父亲是称职的父亲。 1 2 3 4 5

3. 我真希望我的父亲是另外的人。 1 2 3 4 5

4. 我父亲很认可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5. 对我在意的事情,我喜欢听取我父亲的意见。 1 2 3 4 5

6. 我觉得向父亲表露自己的情感是没有用的。 1 2 3 4 5

7. 当我为某事情难过的时候,我父亲会看出来。 1 2 3 4 5

8. 与父亲讨论我的困扰另我感到很羞耻,很愚蠢。1 2 3 4 5

9. 父亲对我期望太高。 1 2 3 4 5

10. 我很容易为父亲感到难过。 1 2 3 4 5

11. 我有很多不开心,但父亲知道的很少。 1 2 3 4 5

12. 当讨论事情的时候,父亲会很在乎我的观点。 1 2 3 4 5

13. 我父亲信任我的判断。 1 2 3 4 5

14. 我父亲有他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不会拿自己的烦恼去烦他。1 2 3 4 5

15. 我父亲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 1 2 3 4 5

16. 我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我的父亲。 1 2 3 4 5

17. 我很生气我父亲。 1 2 3 4 5

18. 我没有得到父亲很多的注意。 1 2 3 4 5

19. 我父亲帮我一起讨论我的困难。1 2 3 4 5

20. 我父亲理解我。1 2 3 4 5

21. 当我为某事情生气时,我父亲试图理解我。 1 2 3 4 5

22. 我信任我的父亲。 1 2 3 4 5

23. 我父亲不了解这些天我都经历了些什么。 1 2 3 4 5

24. 当我需要摆脱某事的时候,我父亲是可以依靠的。 1 2 3 4 5

25. 如果我父亲知道了有事情困扰我,他会询问我详细情况的。1 2 3 4 5

这部分是关于你对你的亲密朋友的感情。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

根本不是这样 很少

是这样 有时是这样 经常是这样 总是这样

1. 我喜欢在我看重的问题上听取我朋友的观点 1 2 3 4 5

2. 当我因某事感到难过的时候,我的朋友能看出来 1 2 3 4 5

3. 当我们讨论事情时,我的朋友能重视我的观点 1 2 3 4 5

4. 与朋友讨论我的苦恼,会让我感到羞耻和愚蠢 1 2 3 4 5

5. 我希望我的朋友不是这个样子 1 2 3 4 5

6. 我的朋友理解我 1 2 3 4 5

7. 我的朋友鼓励我探讨我的困难 1 2 3 4 5

8. 我的朋友接纳我这个样子 1 2 3 4 5

9. 我感到需要经常与我的朋友保持联系 1 2 3 4 5

10. 我的朋友不理解我这些天都经历了什么 1 2 3 4 5

11. 当与我的朋友在一起时,我仍感到自己是孤立的 1 2 3 4 5

12. 我的朋友是我倾诉的对象 1 2 3 4 5

13. 我觉得我的朋友是好的 1 2 3 4 5

14. 我的朋友不容易与人沟通 1 2 3 4 5

15. 当我对某事情生气的时候,我的朋友尝试理解我 1 2 3 4 5

16. 我的朋友帮助我更好的理解我自己 1 2 3 4 5

17. 我的朋友很关注我怎么样了 1 2 3 4 5

18. 我对我的朋友感到生气 1 2 3 4 5

19. 当我需要摆脱某事情的时候,我能依靠我的朋友 1 2 3 4 5

20. 我信任我的朋友 1 2 3 4 5

21. 我的朋友尊重我的感情 1 2 3 4 5

22. 我的不痛快比我朋友所知道的要多 1 2 3 4 5

23. 好像我的朋友能毫无缘由的激怒我 1 2 3 4 5

24. 我可以把我的麻烦和苦恼告诉我的朋友 1 2 3 4 5

25. 如果我的朋友知道有事情困扰我,他会询问我详细情况的。 1 2 3 4 5

计分方式

分量表 直接记分项 反向记分项

父母信任 1,2,4,12,13,20,21,22 3,9

父母沟通 5,7,15,16,19,24,25 6,14

父母疏离 8,10,11,17,18,23 算总分时反向记分

同伴信任 6,8,12,13,14,15,19,20,21 5

同伴沟通 1,2,3,7,16,17,24,25

同伴疏离 4,9,10,11,18,22,23 算总分时反向记分

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的概念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

美国学者哈吐普(hartup,1989)考察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与他人形成的人际关系,并将儿童同伴关系分为两种: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垂直关系是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权力的父母或教师等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比如,成人局与主动地位对孩子提出要求,发出指令。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是总控制的,儿童是服从的。这种功能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儿童的安全和其他方面的保护。水平关系是指儿童和与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的关系。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一个做饭,一个工作。可以商量玩的内容和玩的时间,也可以交换角色。在这种水平的交往关系中,幼儿技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的不同就在于活动的控制者的不同。垂直游戏中,成人是“权威”,儿童是“服从”的一方;在水平关系中更倾向于“平等”的关系,儿童有更大的自主权,相比垂直关系,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强烈、持久。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交往为幼儿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对照标准。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 是从他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的过程[ ]。同伴即可以提供幼儿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幼儿在于其他儿童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确定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信息扩充:同伴成了依恋对象

20世纪40年代,安娜·费洛伊德和丹恩对6名德籍犹太孤儿进行了一项研究。这6名孤儿的父母在他们出生不久后都死在了纳粹的毒气室里。他们在一个集中营里共同生活了几年,在此期间失去了成年人的直接联系。二战结束后,他们被带到英格兰一个乡村里,在这里他们受到了人们的照顾,知道他们能适应新的环境。对他们的观察表明,他们彼此之间的内部关系非常亲密,一旦被分离片刻就会表现出不安。而且他们彼此的接触也很亲切,自由共享,并且相互慰籍和帮助。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多焦虑的症状,包括经常吸吮指头、烦躁不安、幼稚的游戏以及对护理人员的间歇性攻击,同时也伴随着对同伴的完全依赖。当这些孩子与成年人建立起信赖关系后,他们的游戏能力、言语能力和探索能力也得到飞速的发展。

(二)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合作和竞争,怎样处理个人和团体的关系。在幼儿与同伴的接触过程中,不同的儿童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他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提供分享知识经验、相互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在实际的交往中,儿童逐渐的认识到他人的特征以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与其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学会如何相互作用和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

同伴关系不良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的适应会有不良的影响。目前, 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适应障碍———学校适应困难。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上学, 经常逃学, 有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学校恐惧症, 拒绝上学, 有的因此在家里一呆就是半年、一年, 甚至永久性辍学。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同伴关系不良, 在学校里没人理睬, 甚至被欺负, 由此产生孤独、恐惧、焦虑心理, 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同伴交往能够满足儿童情感的需要

同伴可以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需要。幼儿这种需要的满足更多的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被同伴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或尊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比如在不熟悉的环境或有威胁的环境中,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无法得到抚慰时,同伴提供了一定的感情支持。为此,幼儿可以从同伴交往中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和责任感,他们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在一项名为同龄养育的特殊试验中,研究者将恒河猴幼体分群进行养育,并将其与母猴隔离,然后对幼猴的行为进行观察。当研究者让实验中的幼猴在亲密的同伴(幼猴养育过程中经常亲近的伙伴)、熟悉的同伴及陌生的同伴之间进行选择时,发现幼猴与亲密的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这里最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亲密的同伴在实验中扮演了安全感的提供者的角色,在减轻幼猴的不安全感胜于其他伙伴。

(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说过, 被人认可是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赋。这句名言说明了人类的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 即希望被同类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要求善于予以协助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家长不可轻视,更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人的评价包括家长、教师及其他成年人, 当然很大一部分来自同龄人。儿童正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逐渐确立了自我, 而自我的发展又促进了儿童良好人格的发展。

(五)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已成为20年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国内的研究[ ]也证明,5~11.5岁儿童通过相互交往可以促进其认知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 儿童在相互作用时, 会产生动作或观点的不同, 从而引起争论, 形成认知冲突, 最终导致认知结构的改变。

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年龄特点

1.婴儿期(2岁以前)

大量的观察研究证实,儿童早期(0~2岁)同伴交往的发展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展开。在这一阶段婴儿还处于认识外界事物的最初阶段。最初的行为是注视和触摸,这大约在婴儿3个月的时候。把婴儿成对的放在育婴箱里,他们在3~4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观察和模仿对方的现象。在6个月的时候幼儿就会对同伴微笑,向同伴发出“呀呀”的声音。1岁时,同伴相互作用中出现了较多的交流行为,如微笑、打手势、模仿等相互影响交流的行为。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1~2岁时,儿童的同伴交往变的越来越复杂。协调的双向交流变的更为常见,而且绝大多说是相互之间的模仿。1~2岁婴儿游戏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儿童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模式化的社会交往动作[ ]。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客体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玩具或具体物品上而忽视对方的存在和要求。6~8个月的儿童通常互不理睬,只有短暂的接触,如朝同伴看、笑笑或抓抓等的动作,但这也是更多的把对方当做活动的物体或玩具来看。

第二阶段:“简单交往阶段”。这时的儿童能对同伴的社交行为作出反应,会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马萨提和帕尼(Musatti & Panni,1981)观察了一个日托中心内6名12~18个月相互熟悉的婴儿社会交往行为,结果发现,该时期的儿童在进行独立活动的同事,通过对环境的留意来获取对同伴的信息,并且和模仿同伴的行为,开始了直接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从而使同伴的交往进程带入到简单的社会交往阶段。

研究者在对这一时期儿童的交往行为进行分析时,引入了“社交指向行为”的这一指标。“社交指向行为”即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生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具体如微笑或大笑、发声或说话(如听到同伴哭,自己也跟着哭,而同伴会更大声的哭)、给或拿玩具、身体的抚摸或轻拍或推拉以及较大的动作(走到同伴旁边,然后跑开)、玩与同伴相同或类似的玩具等。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引起同伴的注意,与同伴取得联系。这阶段的儿童就是通过这种交往行为积极的找寻自己的同伴的,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进而相互影响[ ]。

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这时的儿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的模仿已较为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表现出相互影响的时间增长、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的互补或互动的角色关系,如“追赶者”和“逃跑者”、“给予者”和“接受者”游戏的大量出现。

虽然同伴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有趣的,可以带来快乐的社会现象,但是,对这一时期的婴儿来说最主要的社会关系还是依恋,即父母建立的情感联接,尤其重要的母子关系。同时依恋关系对同伴关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婴儿与同伴最初的互动方式,是在和母亲建立的互动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幼儿期

从整体来看, 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应根据不同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确定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

(1)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

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随机性和情境性特点。在这一时期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他们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和友好,有时为了引起小伙伴的反感,让人不愿和他交朋友。一旦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马上采取与别人终止游戏的做法,往往使交往不能正常进行下去。 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人数还不多,大多数幼儿对同伴未产生明确的偏好,因此在小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的社会偏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受忽视型幼儿的人数比中、大班多。虽说在小班具有稳定互选朋友的幼儿还不多,但是小班幼儿已有简单的交往。 由于个别幼儿的交往面比较广,因此小班幼儿社会影响力的差距较大。 小班幼儿喜欢具有友好交往态度的同伴,小班幼儿在交往中常常会发生冲突,但是发生冲突的原因比较简单。冲突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暂, 这主要和幼儿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手段有关。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化,幼儿不会在交往中对同伴产生深刻的不良印象。

(2)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

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分化期,其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特点。 中班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并且能不断尝试与不同的同伴建立关系,对同伴已经有了明显的喜恶,因此在中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突然增大, 受忽视型的幼儿人数减少, 受欢迎型和受拒绝型幼儿的人数增多。中班幼儿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 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大多数幼儿都能进行交往, 不同幼儿儿间社会影响力的差距明显缩小。 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饭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中班幼儿的交往冲突明显增多, 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从不喜欢同伴的理由来看,中班幼儿的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 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 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 而不再像小班幼儿那样, 拒绝同伴是因为对方不满足自己对物的需要, 冲突的特点从“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

(3)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点

大班幼儿相对小班而言语能力,肢体语言发展得相对较好,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品质,很多事情他们已经可以分辨出是对还是错了。此时的幼儿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模仿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交往经验的逐渐积累,儿童的合作逐渐发展,表现为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和合作行为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在合作认知方面,幼儿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其对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明确化。5—6岁是幼儿合作本质认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总体而言儿童的合作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但它并不是以一种均匀的速度向前发展的。

总之,在整个儿童期,同伴之间相互交往作用的基本趋势是从最初的简单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渐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

(二)性别特点

在性别方面,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Bonaeich(1972)、Dawes MeTaVish&sh砍lee(1977)发现女性更具合作性,而BrownKrtlse&Hummels(2993)、sell&wilson(1992)发现男性更具合作性,耐特等人(知ight,1989;strein,1986)的研究发现,儿童在竞争和合作的价值认知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相对的资源分配(合作与竞争)中,女孩更经常地倾向于选择合作,而男孩则更倾向于选择彼此竞争。国内有研究也证明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存在偏好性,幼儿更倾向于与同性别的幼儿进行交往[ ]。在同伴交往方式上,男女儿童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女孩更善于通过彼此间言语的交流、沟通和协商,而男孩间则更多的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实现的,言语交流相对较少。女孩从朋友那里所期望的比男孩多,并且她们与朋友之间的依恋和亲密度也更高。其他研究表明,对女孩而言,青少年期主要的任务是建立和维持关系,发展亲密关系,而男孩主要关心的是独立。男孩看重的是自我张扬、逻辑性及义务;女孩看重的是关怀、责任及人际关系,即女孩有“不同的世界”[ ]。

四、早期同伴关系的类型

(一)同伴关系的测量

对同伴关系之间或简单或复杂的同伴关系的测量,目前心理学界使用的方法技术主要是:

1.观察法,即对自然状态下的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实践和研究成果都表明,通过观察技术可感受到同伴关系之间的不通过密切程度的关系,发现大多数群体中同伴接纳性的差异。但这种方法比较费时,且常带有直觉性、主观性而影响其成果的科学性,因此这种方法很少使用。

2.社会(社交)测量技术,即要求儿童自己主观来评价对同伴的喜欢程度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同伴关系评价技术。主要包括:

(1)同伴提名法,是指在儿童某一社会群体,如幼儿园一个班中,让每个儿童根据所给定的名单或照片进行限定提名,一般是让每个儿童说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同伴。如“你最(不)喜欢和谁玩”等问题,然后根据从每个儿童处获得的正负提名的数量多少,但可能因测量关系特点进行分类。

(2)同伴评定发,即要求每个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群体内的其他所有同伴进行评定,如“你喜欢不喜欢与XXX玩?”并给出喜欢、不喜欢的评定等级,如喜欢、很喜欢、一般、不喜欢、很不喜欢等级别。

(3)量表评定法要求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中其他成员进行评定。如给被试一个同班同性别同学的名单,让他们在一个五点量表上表明他们对每个同学的喜爱程度,由同班同性别同学给予每个人的平均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即为这个人的同伴接纳度。陈欣银等采用这一“标准化”程序,考查了中国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及其行为特征,表明:受欢迎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被拒绝儿童倾向具有攻击性、破坏胜和学习困难;此外,被忽视儿童容易表现羞怯和焦虑行为,缺乏同伴间的亲密感,而有争议的儿童则具有积极和消极行为品质的“两重性”。

(二)同伴关系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庞丽娟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种类分析,将同伴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幼儿和一般幼儿[ ]。后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把儿童分为五类:1、受欢迎儿童:指那些获得许多同伴积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2、被拒绝儿童:指那些获得许多同伴消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3、被忽视的儿童:指那些被很少提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提名)的儿童;4、一般的儿童:指那些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等级(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儿童,他们的同伴接纳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状态;5、矛盾的儿童:指那些被某些同伴积极之提名或评定,同时又被另一些同伴消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

根据以上研究,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是被研究比较多的,他们在行为、认知和情感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特征。秦金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前阶段的六类儿童的主要表现特征有:

1.受欢迎型幼儿:长相好,卫生洁净;行为表现最为积极、友好,消极行为很少;能力强,性格外向、情绪偷快、活泼开朗;喜欢交往、且善于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性强;对自己社交地位能正确评价,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难过。

2.被拒绝幼儿: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但性格很外向、脾气急、大,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是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过高估计,对没有朋友共玩不太在乎。

3.被忽视幼儿: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愉快、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于交往;有较重的孤独感,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目前庞丽娟曾经用现场提名法将幼儿同伴交往划分为四种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并结合问卷评定法和访谈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儿童的行为特征。束从敏曾采用同伴提名法将幼儿的同伴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受欢迎型、受排斥型和受忽略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同伴评定法和对带班老师和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揭示了幼儿同伴关系中社会偏爱、社会拒斥的原因以及影响幼儿社交地位的因素。陈欣银将正提名和负提名相结合,提出“两维五组”模型。两维是指同伴关系类型主要经社会选择和社会影响两个维度变化;五组指五种不同类型的同伴关系: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有争议的儿童和普通儿童。

同伴关系研究的热点—友谊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而友谊则是同伴关系中一个重要层面,它是指儿童之间相互亲近的特殊关系。早期关于友谊的研究致力于儿童友谊观的界定、友谊的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等。目前对儿童友谊关系和友谊特性的认知及其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知成为友谊研究的新趋势。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发展既包括对友谊概念理解的发展变化,又包括对际关系的有关道德规范的认知。

五、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外表

在婴儿期,儿童就开始显示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特别是面部特征的偏好。伊斯等人对3~5岁幼儿调查研究发现,到5岁时,“漂亮”的幼儿的确具有许多人们所期望的优秀品质,而“不漂亮”的幼儿则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研究发现,3-5岁的孩子就能区别漂亮和不漂亮的孩子,并且他们对身体特点的判断基础与成人相同。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和那些长得漂亮、穿戴漂亮、干净整齐的孩子玩。还有研究发现,漂亮对于女孩的同伴接纳中比对于男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二)社交技能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从对不同类型的男孩的同伴关系研究表明,受欢迎的男孩的亲社会行为较多,而攻击性行为较少,他们帮助建立群体的准则和规范;被排斥的男孩令人回避的、攻击性的、过度活跃的;被忽视的男孩则较少攻击性、少言寡语、较为退缩。可见,在儿童的同伴交往中,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同伴接纳性的主要因素。

(三)幼儿自身因素

在婴儿时期,幼儿就表现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的偏好。童年时期偏好面部有吸引力的个体。实验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期望有吸引力的同伴成为自己的朋友。儿童对身体吸引力的偏好可能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有吸引力的男孩不一定会得到同伴的肯定和接纳,而有吸引力的女孩则比较容易得到同伴的肯定。然而,并非所有儿童都对有身体吸引力的儿童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同伴关系的选择上更多的不是以个体的外貌,而是以个体的修养和个性品质等因素来评价同伴。但是,不可否认,身体有吸引力是被同伴接纳的有利因素,幼儿总是对那些看起来身体、相貌较好的儿童赋予积极地内在品质。

(四)教师因素

教师也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同伴关系对这个幼儿的评价。米勒等(miller&gentry,1980)回顾了几项相关研究后发现,教师对某个幼儿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到其他学生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这种复杂的方式包括:

1.教师对儿童本身的影响

教师对儿童本身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从幼儿离开家庭的单纯作用进入学校之后,教师对幼儿而言就是权威的成人社会的成长。教师采取的班级管理的方式和风格、教师和幼儿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对幼儿的期待等都会对幼儿的自我概念、对学校和外界社会的看法以及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班级中,一些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幼儿,教师往往对其有积极的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些幼儿往往有积极地自我概念,而且善于与人交往,与同学关系也比较好。因此,教师对幼儿本身的评价和期待会影响幼儿的自我概念,并进而对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

2.教师对幼儿同伴地位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幼儿最强有教师力的人物。由于在婴幼儿时期还不够成熟,幼儿对外界的很多评价都受到教师对其评价的影响,因此同伴对幼儿的评价也会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教师一般比较注重聪明的幼儿,这类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一般也比较高。这是通过教师对同伴的影响形成的,并进而影响了同伴对个体的看法。

(五)环境因素

首先,家庭居住环境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城市居民住宅大多是单元结构,独门独户,不像以前大杂院时代邻里之间关系密切。儿童大多没有兄弟姐妹,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少。这一切都使幼儿在社会化和游戏方面的时间大为减少,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其次,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游戏是幼儿同伴互动的主要互动方式,在幼儿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发生的。在没有玩具,或只有少量小玩具的条件下,幼儿之间经常发生挣抢、攻击等消极行为。而在有大型玩具,如滑梯、攀登架的条件下,幼儿之间倾向于发生轮流、分享、合作等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所以,父母和教师应该多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与条件,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玩具等活动材料,鼓励幼儿之间建立合作、平等积极的交往关系。最后,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游戏环境也起着一定作用。


分享到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新浪微博 微信





问卷加载中

分享到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新浪微博 微信


登录

IPPA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作为中学生,父母与朋友在你的生活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你依赖他们需要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你与他们之间的交往。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学生与重要他人的相互关系,请你仔细回答以下问题,你的回答将作为科学研究所用,你的任何信息都作为个人隐私得到保护,不会向任何人遗漏,请放心作答!

年龄: 年级:

性别: (1)男 (2)女

父母是否外出务工:(1)是 (2)否 (选“是”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选“否”请跳过)

谁在外务工:(1)爸爸 (2)妈妈 (3)父母均在外务工

你与父母分别时间: (1)1-3个月 (2)3-6个月 (3)半年到一年 (4)一年以上

“1”-根本不是这样“2”-很少是这样“3”-有时是这样“4”-经常是这样“5”-总是这样

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圈。

1. 我母亲尊重我的情感。 1 2 3 4 5

2. 我认为我的母亲是称职的母亲。 1 2 3 4 5

3. 我真希望我的母亲是另外的人。 1 2 3 4 5

4. 我母亲很认可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5. 对我在意的事情,我喜欢听取我母亲的意见。 1 2 3 4 5

6. 我觉得向母亲表露自己的情感是没有用的。 1 2 3 4 5

7. 当我为某事情难过的时候,我母亲会看出来。 1 2 3 4 5

8. 与母亲讨论我的困扰另我感到很羞耻,很愚蠢。1 2 3 4 5

9. 母亲对我期望太高。 1 2 3 4 5

10. 我很容易为母亲感到难过。 1 2 3 4 5

11. 我有很多不开心,但母亲知道的很少。 1 2 3 4 5

12. 当讨论事情的时候,母亲会很在乎我的观点。 1 2 3 4 5

13. 我母亲信任我的判断。 1 2 3 4 5

14. 我母亲有她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不会拿自己的烦恼去烦她。1 2 3 4 5

15. 我母亲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 1 2 3 4 5

16. 我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我的母亲。 1 2 3 4 5

17. 我很生气我母亲。 1 2 3 4 5

18. 我没有得到母亲很多的注意。 1 2 3 4 5

19. 我母亲帮我一起讨论我的困难。1 2 3 4 5

20. 我母亲理解我。 1 2 3 4 5

21. 当我为某事情生气时,我母亲试图理解我。 1 2 3 4 5

22. 我信任我的母亲。 1 2 3 4 5

23. 我母亲不了解这些天我都经历了些什么。1 2 3 4 5

24. 当我需要摆脱某事的时候,我母亲是可以依靠的。1 2 3 4 5

25. 如果我母亲知道了有事情困扰我,她会询问我详细情况的。 1 2 3 4 5

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圈。

1. 我父亲尊重我的情感。 1 2 3 4 5

2. 我认为我的父亲是称职的父亲。 1 2 3 4 5

3. 我真希望我的父亲是另外的人。 1 2 3 4 5

4. 我父亲很认可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5. 对我在意的事情,我喜欢听取我父亲的意见。 1 2 3 4 5

6. 我觉得向父亲表露自己的情感是没有用的。 1 2 3 4 5

7. 当我为某事情难过的时候,我父亲会看出来。 1 2 3 4 5

8. 与父亲讨论我的困扰另我感到很羞耻,很愚蠢。1 2 3 4 5

9. 父亲对我期望太高。 1 2 3 4 5

10. 我很容易为父亲感到难过。 1 2 3 4 5

11. 我有很多不开心,但父亲知道的很少。 1 2 3 4 5

12. 当讨论事情的时候,父亲会很在乎我的观点。 1 2 3 4 5

13. 我父亲信任我的判断。 1 2 3 4 5

14. 我父亲有他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不会拿自己的烦恼去烦他。1 2 3 4 5

15. 我父亲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 1 2 3 4 5

16. 我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我的父亲。 1 2 3 4 5

17. 我很生气我父亲。 1 2 3 4 5

18. 我没有得到父亲很多的注意。 1 2 3 4 5

19. 我父亲帮我一起讨论我的困难。1 2 3 4 5

20. 我父亲理解我。1 2 3 4 5

21. 当我为某事情生气时,我父亲试图理解我。 1 2 3 4 5

22. 我信任我的父亲。 1 2 3 4 5

23. 我父亲不了解这些天我都经历了些什么。 1 2 3 4 5

24. 当我需要摆脱某事的时候,我父亲是可以依靠的。 1 2 3 4 5

25. 如果我父亲知道了有事情困扰我,他会询问我详细情况的。1 2 3 4 5

这部分是关于你对你的亲密朋友的感情。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

根本不是这样 很少

是这样 有时是这样 经常是这样 总是这样

1. 我喜欢在我看重的问题上听取我朋友的观点 1 2 3 4 5

2. 当我因某事感到难过的时候,我的朋友能看出来 1 2 3 4 5

3. 当我们讨论事情时,我的朋友能重视我的观点 1 2 3 4 5

4. 与朋友讨论我的苦恼,会让我感到羞耻和愚蠢 1 2 3 4 5

5. 我希望我的朋友不是这个样子 1 2 3 4 5

6. 我的朋友理解我 1 2 3 4 5

7. 我的朋友鼓励我探讨我的困难 1 2 3 4 5

8. 我的朋友接纳我这个样子 1 2 3 4 5

9. 我感到需要经常与我的朋友保持联系 1 2 3 4 5

10. 我的朋友不理解我这些天都经历了什么 1 2 3 4 5

11. 当与我的朋友在一起时,我仍感到自己是孤立的 1 2 3 4 5

12. 我的朋友是我倾诉的对象 1 2 3 4 5

13. 我觉得我的朋友是好的 1 2 3 4 5

14. 我的朋友不容易与人沟通 1 2 3 4 5

15. 当我对某事情生气的时候,我的朋友尝试理解我 1 2 3 4 5

16. 我的朋友帮助我更好的理解我自己 1 2 3 4 5

17. 我的朋友很关注我怎么样了 1 2 3 4 5

18. 我对我的朋友感到生气 1 2 3 4 5

19. 当我需要摆脱某事情的时候,我能依靠我的朋友 1 2 3 4 5

20. 我信任我的朋友 1 2 3 4 5

21. 我的朋友尊重我的感情 1 2 3 4 5

22. 我的不痛快比我朋友所知道的要多 1 2 3 4 5

23. 好像我的朋友能毫无缘由的激怒我 1 2 3 4 5

24. 我可以把我的麻烦和苦恼告诉我的朋友 1 2 3 4 5

25. 如果我的朋友知道有事情困扰我,他会询问我详细情况的。 1 2 3 4 5

计分方式

分量表 直接记分项 反向记分项

父母信任 1,2,4,12,13,20,21,22 3,9

父母沟通 5,7,15,16,19,24,25 6,14

父母疏离 8,10,11,17,18,23 算总分时反向记分

同伴信任 6,8,12,13,14,15,19,20,21 5

同伴沟通 1,2,3,7,16,17,24,25

同伴疏离 4,9,10,11,18,22,23 算总分时反向记分

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的概念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

美国学者哈吐普(hartup,1989)考察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与他人形成的人际关系,并将儿童同伴关系分为两种: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垂直关系是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权力的父母或教师等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比如,成人局与主动地位对孩子提出要求,发出指令。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是总控制的,儿童是服从的。这种功能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儿童的安全和其他方面的保护。水平关系是指儿童和与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的关系。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一个做饭,一个工作。可以商量玩的内容和玩的时间,也可以交换角色。在这种水平的交往关系中,幼儿技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的不同就在于活动的控制者的不同。垂直游戏中,成人是“权威”,儿童是“服从”的一方;在水平关系中更倾向于“平等”的关系,儿童有更大的自主权,相比垂直关系,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强烈、持久。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交往为幼儿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对照标准。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 是从他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的过程[ ]。同伴即可以提供幼儿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幼儿在于其他儿童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确定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信息扩充:同伴成了依恋对象

20世纪40年代,安娜·费洛伊德和丹恩对6名德籍犹太孤儿进行了一项研究。这6名孤儿的父母在他们出生不久后都死在了纳粹的毒气室里。他们在一个集中营里共同生活了几年,在此期间失去了成年人的直接联系。二战结束后,他们被带到英格兰一个乡村里,在这里他们受到了人们的照顾,知道他们能适应新的环境。对他们的观察表明,他们彼此之间的内部关系非常亲密,一旦被分离片刻就会表现出不安。而且他们彼此的接触也很亲切,自由共享,并且相互慰籍和帮助。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多焦虑的症状,包括经常吸吮指头、烦躁不安、幼稚的游戏以及对护理人员的间歇性攻击,同时也伴随着对同伴的完全依赖。当这些孩子与成年人建立起信赖关系后,他们的游戏能力、言语能力和探索能力也得到飞速的发展。

(二)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合作和竞争,怎样处理个人和团体的关系。在幼儿与同伴的接触过程中,不同的儿童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他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提供分享知识经验、相互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在实际的交往中,儿童逐渐的认识到他人的特征以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与其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学会如何相互作用和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

同伴关系不良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的适应会有不良的影响。目前, 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适应障碍———学校适应困难。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上学, 经常逃学, 有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学校恐惧症, 拒绝上学, 有的因此在家里一呆就是半年、一年, 甚至永久性辍学。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同伴关系不良, 在学校里没人理睬, 甚至被欺负, 由此产生孤独、恐惧、焦虑心理, 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同伴交往能够满足儿童情感的需要

同伴可以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需要。幼儿这种需要的满足更多的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被同伴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或尊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比如在不熟悉的环境或有威胁的环境中,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无法得到抚慰时,同伴提供了一定的感情支持。为此,幼儿可以从同伴交往中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和责任感,他们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在一项名为同龄养育的特殊试验中,研究者将恒河猴幼体分群进行养育,并将其与母猴隔离,然后对幼猴的行为进行观察。当研究者让实验中的幼猴在亲密的同伴(幼猴养育过程中经常亲近的伙伴)、熟悉的同伴及陌生的同伴之间进行选择时,发现幼猴与亲密的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这里最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亲密的同伴在实验中扮演了安全感的提供者的角色,在减轻幼猴的不安全感胜于其他伙伴。

(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说过, 被人认可是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赋。这句名言说明了人类的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 即希望被同类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要求善于予以协助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家长不可轻视,更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人的评价包括家长、教师及其他成年人, 当然很大一部分来自同龄人。儿童正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逐渐确立了自我, 而自我的发展又促进了儿童良好人格的发展。

(五)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已成为20年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国内的研究[ ]也证明,5~11.5岁儿童通过相互交往可以促进其认知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 儿童在相互作用时, 会产生动作或观点的不同, 从而引起争论, 形成认知冲突, 最终导致认知结构的改变。

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年龄特点

1.婴儿期(2岁以前)

大量的观察研究证实,儿童早期(0~2岁)同伴交往的发展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展开。在这一阶段婴儿还处于认识外界事物的最初阶段。最初的行为是注视和触摸,这大约在婴儿3个月的时候。把婴儿成对的放在育婴箱里,他们在3~4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观察和模仿对方的现象。在6个月的时候幼儿就会对同伴微笑,向同伴发出“呀呀”的声音。1岁时,同伴相互作用中出现了较多的交流行为,如微笑、打手势、模仿等相互影响交流的行为。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1~2岁时,儿童的同伴交往变的越来越复杂。协调的双向交流变的更为常见,而且绝大多说是相互之间的模仿。1~2岁婴儿游戏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儿童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模式化的社会交往动作[ ]。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客体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玩具或具体物品上而忽视对方的存在和要求。6~8个月的儿童通常互不理睬,只有短暂的接触,如朝同伴看、笑笑或抓抓等的动作,但这也是更多的把对方当做活动的物体或玩具来看。

第二阶段:“简单交往阶段”。这时的儿童能对同伴的社交行为作出反应,会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马萨提和帕尼(Musatti & Panni,1981)观察了一个日托中心内6名12~18个月相互熟悉的婴儿社会交往行为,结果发现,该时期的儿童在进行独立活动的同事,通过对环境的留意来获取对同伴的信息,并且和模仿同伴的行为,开始了直接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从而使同伴的交往进程带入到简单的社会交往阶段。

研究者在对这一时期儿童的交往行为进行分析时,引入了“社交指向行为”的这一指标。“社交指向行为”即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生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具体如微笑或大笑、发声或说话(如听到同伴哭,自己也跟着哭,而同伴会更大声的哭)、给或拿玩具、身体的抚摸或轻拍或推拉以及较大的动作(走到同伴旁边,然后跑开)、玩与同伴相同或类似的玩具等。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引起同伴的注意,与同伴取得联系。这阶段的儿童就是通过这种交往行为积极的找寻自己的同伴的,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进而相互影响[ ]。

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这时的儿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的模仿已较为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表现出相互影响的时间增长、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的互补或互动的角色关系,如“追赶者”和“逃跑者”、“给予者”和“接受者”游戏的大量出现。

虽然同伴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有趣的,可以带来快乐的社会现象,但是,对这一时期的婴儿来说最主要的社会关系还是依恋,即父母建立的情感联接,尤其重要的母子关系。同时依恋关系对同伴关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婴儿与同伴最初的互动方式,是在和母亲建立的互动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幼儿期

从整体来看, 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应根据不同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确定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

(1)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

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随机性和情境性特点。在这一时期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他们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和友好,有时为了引起小伙伴的反感,让人不愿和他交朋友。一旦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马上采取与别人终止游戏的做法,往往使交往不能正常进行下去。 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人数还不多,大多数幼儿对同伴未产生明确的偏好,因此在小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的社会偏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受忽视型幼儿的人数比中、大班多。虽说在小班具有稳定互选朋友的幼儿还不多,但是小班幼儿已有简单的交往。 由于个别幼儿的交往面比较广,因此小班幼儿社会影响力的差距较大。 小班幼儿喜欢具有友好交往态度的同伴,小班幼儿在交往中常常会发生冲突,但是发生冲突的原因比较简单。冲突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暂, 这主要和幼儿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手段有关。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化,幼儿不会在交往中对同伴产生深刻的不良印象。

(2)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

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分化期,其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特点。 中班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并且能不断尝试与不同的同伴建立关系,对同伴已经有了明显的喜恶,因此在中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突然增大, 受忽视型的幼儿人数减少, 受欢迎型和受拒绝型幼儿的人数增多。中班幼儿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 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大多数幼儿都能进行交往, 不同幼儿儿间社会影响力的差距明显缩小。 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饭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中班幼儿的交往冲突明显增多, 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从不喜欢同伴的理由来看,中班幼儿的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 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 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 而不再像小班幼儿那样, 拒绝同伴是因为对方不满足自己对物的需要, 冲突的特点从“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

(3)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点

大班幼儿相对小班而言语能力,肢体语言发展得相对较好,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品质,很多事情他们已经可以分辨出是对还是错了。此时的幼儿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模仿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交往经验的逐渐积累,儿童的合作逐渐发展,表现为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和合作行为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在合作认知方面,幼儿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其对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明确化。5—6岁是幼儿合作本质认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总体而言儿童的合作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但它并不是以一种均匀的速度向前发展的。

总之,在整个儿童期,同伴之间相互交往作用的基本趋势是从最初的简单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渐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

(二)性别特点

在性别方面,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Bonaeich(1972)、Dawes MeTaVish&sh砍lee(1977)发现女性更具合作性,而BrownKrtlse&Hummels(2993)、sell&wilson(1992)发现男性更具合作性,耐特等人(知ight,1989;strein,1986)的研究发现,儿童在竞争和合作的价值认知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相对的资源分配(合作与竞争)中,女孩更经常地倾向于选择合作,而男孩则更倾向于选择彼此竞争。国内有研究也证明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存在偏好性,幼儿更倾向于与同性别的幼儿进行交往[ ]。在同伴交往方式上,男女儿童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女孩更善于通过彼此间言语的交流、沟通和协商,而男孩间则更多的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实现的,言语交流相对较少。女孩从朋友那里所期望的比男孩多,并且她们与朋友之间的依恋和亲密度也更高。其他研究表明,对女孩而言,青少年期主要的任务是建立和维持关系,发展亲密关系,而男孩主要关心的是独立。男孩看重的是自我张扬、逻辑性及义务;女孩看重的是关怀、责任及人际关系,即女孩有“不同的世界”[ ]。

四、早期同伴关系的类型

(一)同伴关系的测量

对同伴关系之间或简单或复杂的同伴关系的测量,目前心理学界使用的方法技术主要是:

1.观察法,即对自然状态下的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实践和研究成果都表明,通过观察技术可感受到同伴关系之间的不通过密切程度的关系,发现大多数群体中同伴接纳性的差异。但这种方法比较费时,且常带有直觉性、主观性而影响其成果的科学性,因此这种方法很少使用。

2.社会(社交)测量技术,即要求儿童自己主观来评价对同伴的喜欢程度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同伴关系评价技术。主要包括:

(1)同伴提名法,是指在儿童某一社会群体,如幼儿园一个班中,让每个儿童根据所给定的名单或照片进行限定提名,一般是让每个儿童说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同伴。如“你最(不)喜欢和谁玩”等问题,然后根据从每个儿童处获得的正负提名的数量多少,但可能因测量关系特点进行分类。

(2)同伴评定发,即要求每个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群体内的其他所有同伴进行评定,如“你喜欢不喜欢与XXX玩?”并给出喜欢、不喜欢的评定等级,如喜欢、很喜欢、一般、不喜欢、很不喜欢等级别。

(3)量表评定法要求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中其他成员进行评定。如给被试一个同班同性别同学的名单,让他们在一个五点量表上表明他们对每个同学的喜爱程度,由同班同性别同学给予每个人的平均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即为这个人的同伴接纳度。陈欣银等采用这一“标准化”程序,考查了中国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及其行为特征,表明:受欢迎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被拒绝儿童倾向具有攻击性、破坏胜和学习困难;此外,被忽视儿童容易表现羞怯和焦虑行为,缺乏同伴间的亲密感,而有争议的儿童则具有积极和消极行为品质的“两重性”。

(二)同伴关系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庞丽娟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种类分析,将同伴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幼儿和一般幼儿[ ]。后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把儿童分为五类:1、受欢迎儿童:指那些获得许多同伴积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2、被拒绝儿童:指那些获得许多同伴消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3、被忽视的儿童:指那些被很少提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提名)的儿童;4、一般的儿童:指那些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等级(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儿童,他们的同伴接纳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状态;5、矛盾的儿童:指那些被某些同伴积极之提名或评定,同时又被另一些同伴消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

根据以上研究,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是被研究比较多的,他们在行为、认知和情感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特征。秦金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前阶段的六类儿童的主要表现特征有:

1.受欢迎型幼儿:长相好,卫生洁净;行为表现最为积极、友好,消极行为很少;能力强,性格外向、情绪偷快、活泼开朗;喜欢交往、且善于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性强;对自己社交地位能正确评价,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难过。

2.被拒绝幼儿: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但性格很外向、脾气急、大,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是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过高估计,对没有朋友共玩不太在乎。

3.被忽视幼儿: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愉快、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于交往;有较重的孤独感,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目前庞丽娟曾经用现场提名法将幼儿同伴交往划分为四种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并结合问卷评定法和访谈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儿童的行为特征。束从敏曾采用同伴提名法将幼儿的同伴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受欢迎型、受排斥型和受忽略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同伴评定法和对带班老师和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揭示了幼儿同伴关系中社会偏爱、社会拒斥的原因以及影响幼儿社交地位的因素。陈欣银将正提名和负提名相结合,提出“两维五组”模型。两维是指同伴关系类型主要经社会选择和社会影响两个维度变化;五组指五种不同类型的同伴关系: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有争议的儿童和普通儿童。

同伴关系研究的热点—友谊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而友谊则是同伴关系中一个重要层面,它是指儿童之间相互亲近的特殊关系。早期关于友谊的研究致力于儿童友谊观的界定、友谊的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等。目前对儿童友谊关系和友谊特性的认知及其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知成为友谊研究的新趋势。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发展既包括对友谊概念理解的发展变化,又包括对际关系的有关道德规范的认知。

五、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外表

在婴儿期,儿童就开始显示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特别是面部特征的偏好。伊斯等人对3~5岁幼儿调查研究发现,到5岁时,“漂亮”的幼儿的确具有许多人们所期望的优秀品质,而“不漂亮”的幼儿则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研究发现,3-5岁的孩子就能区别漂亮和不漂亮的孩子,并且他们对身体特点的判断基础与成人相同。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和那些长得漂亮、穿戴漂亮、干净整齐的孩子玩。还有研究发现,漂亮对于女孩的同伴接纳中比对于男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二)社交技能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从对不同类型的男孩的同伴关系研究表明,受欢迎的男孩的亲社会行为较多,而攻击性行为较少,他们帮助建立群体的准则和规范;被排斥的男孩令人回避的、攻击性的、过度活跃的;被忽视的男孩则较少攻击性、少言寡语、较为退缩。可见,在儿童的同伴交往中,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同伴接纳性的主要因素。

(三)幼儿自身因素

在婴儿时期,幼儿就表现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的偏好。童年时期偏好面部有吸引力的个体。实验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期望有吸引力的同伴成为自己的朋友。儿童对身体吸引力的偏好可能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有吸引力的男孩不一定会得到同伴的肯定和接纳,而有吸引力的女孩则比较容易得到同伴的肯定。然而,并非所有儿童都对有身体吸引力的儿童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同伴关系的选择上更多的不是以个体的外貌,而是以个体的修养和个性品质等因素来评价同伴。但是,不可否认,身体有吸引力是被同伴接纳的有利因素,幼儿总是对那些看起来身体、相貌较好的儿童赋予积极地内在品质。

(四)教师因素

教师也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同伴关系对这个幼儿的评价。米勒等(miller&gentry,1980)回顾了几项相关研究后发现,教师对某个幼儿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到其他学生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这种复杂的方式包括:

1.教师对儿童本身的影响

教师对儿童本身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从幼儿离开家庭的单纯作用进入学校之后,教师对幼儿而言就是权威的成人社会的成长。教师采取的班级管理的方式和风格、教师和幼儿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对幼儿的期待等都会对幼儿的自我概念、对学校和外界社会的看法以及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班级中,一些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幼儿,教师往往对其有积极的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些幼儿往往有积极地自我概念,而且善于与人交往,与同学关系也比较好。因此,教师对幼儿本身的评价和期待会影响幼儿的自我概念,并进而对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

2.教师对幼儿同伴地位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幼儿最强有教师力的人物。由于在婴幼儿时期还不够成熟,幼儿对外界的很多评价都受到教师对其评价的影响,因此同伴对幼儿的评价也会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教师一般比较注重聪明的幼儿,这类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一般也比较高。这是通过教师对同伴的影响形成的,并进而影响了同伴对个体的看法。

(五)环境因素

首先,家庭居住环境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城市居民住宅大多是单元结构,独门独户,不像以前大杂院时代邻里之间关系密切。儿童大多没有兄弟姐妹,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少。这一切都使幼儿在社会化和游戏方面的时间大为减少,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其次,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游戏是幼儿同伴互动的主要互动方式,在幼儿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发生的。在没有玩具,或只有少量小玩具的条件下,幼儿之间经常发生挣抢、攻击等消极行为。而在有大型玩具,如滑梯、攀登架的条件下,幼儿之间倾向于发生轮流、分享、合作等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所以,父母和教师应该多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与条件,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玩具等活动材料,鼓励幼儿之间建立合作、平等积极的交往关系。最后,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游戏环境也起着一定作用。

有人喜欢粗茶淡饭,有人喜欢华丽排场,这都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看下面的测试,来看看你真实的生活态度吧。


1
假设有一天,你在路上开着跑车。突然,你看到一个骑着摩托车,抽着烟的火辣美眉。你心里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她是个大明星

她是个女强人

她准是个“二奶”





悦焓心理测试大全